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通過AA2.1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 我的E政府 [另開新視窗]
  • 手機掃描QR Code,可取得此頁連結。

公訓處「AI人工智慧在公共服務的運用與挑戰」專題講座 啟動新興科技治理世代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處
  • 聯絡人:教務組:李榮昌、新聞聯絡人:黃琬瑜
  • 聯絡資訊:李榮昌:29320212 分機567,黃琬瑜:29320212 分機651/0912-225101

       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處(以下簡稱公訓處)於10月1日下午舉辦「AI人工智慧在公共服務的運用與挑戰」專題講座,探討身處於人工智慧(以下簡稱AI)的時代,公部門如何運用此一新興技術,以及該技術帶來的機會與挑戰。本座談會邀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陳敦源教授擔任主持人,及北市府資訊局趙式隆局長、世新大學法律學院戴豪君副教授進行專題演講,現場包含北市府簡任人員及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國際碩士學程研究生近120位共同參與。

       公訓處何雅娟處長致詞表示,近年來AI技術與應用快速發展,影響力已遍及全球產官學研界,運用於公部門雖有利於提升公共服務效能,但也可能產生洩漏機敏性資料、侵害隱私與智慧財產權等行政失當、違法之風險。透過本日專題演講與座談了解AI的適用情境以及應遵循的法律規範、風險與限制,以確保AI的使用符合公眾利益和公共價值,提升北市府施政效能,保障市民的權益。

       陳敦源教授引言時強調,公部門需要不斷適應新科技與挑戰,思考將AI技術引入後,除了帶來公務上的革新外,亦須考量所受到的影響。面對AI技術,公部門必須提升其電子治理能力,了解如何識別、應對及防範這類技術對公共事務的衝擊。

       趙式隆局長以公部門AI技術導入經驗分享為題談到,隨著AI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公部門開始導入相關技術,以增強決策能力及改善公共服務的品質。AI雖在決策過程中提供數據分析和輔助預測的支持,但潛在的風險和挑戰也隨之而來。趙局長進一步說明,AI技術可以生成高度擬真的影像、語音和文本,可能被用來假冒政府官員或公部門發表錯誤的聲明,煽動社會情緒或製造恐慌,導致政策的可信度受到挑戰,一旦AI技術被用來散布虛假訊息,會使民眾難以判斷真假,嚴重干擾政府的應急措施與危機處理。

       趙局長強調,公部門需要重新審視現行的數位與隱私權的相關法規,適時制定新的法規範來防範避免其濫用,並確保AI的應用符合社會道德和倫理規範,北市府於今年9月9日函頒《臺北市政府使用人工智慧作業指引》將提供北市府各機關明確的AI應用原則、操作流程及檢核標準,以確保AI在市政運作中的效率及安全,並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品質。

       戴豪君副教授以公部門使用AI之法律風險及挑戰為題,談到公部門在導入AI技術時也面臨一些風險與挑戰。戴副教授指出,由於AI演算法的運作需要仰賴大量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這對民眾的個人隱私權構成潛在風險,可能引發其對於政府濫用資料的擔憂,如何在使用AI技術的同時亦能保障公民個資的隱私和安全,是公部門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戴副教授強調,AI演算法可能會因為資料蒐集或系統設計的偏差,對特定群體產生歧視性的決策,特別是涉及公共服務資源分配的領域上,恐擴大社會的不公平與歧視,若過度依賴AI技術進行行政管理,將會削減政府的課責機制,進而弱化民主國家的管理正當性,如有侵害人權疑慮時,權責歸屬問題將變得複雜。因此必須採取風險分級及明確且健全的課責機制。此外,AI技術快速發展往往超出現行法律制度,除人權相關議題外,涉及環境永續等相關議題。同時因為AI科技亦十分耗能,未來大量使用AI的情況下,仍須思考如何兼顧人與環境的共生,達成未來永續。

       現場除了講者們分享自身觀點外,亦搭配slido鼓勵學員踴躍提問,增進彼此交流互動。總結而言,AI技術在民主國家的治理中具有提升效率和效能的潛力,相對也帶來個人隱私、資訊透明度、課責性、環境永續等各方面的挑戰。公部門引用AI技術,必須慎重考慮社會影響,透過制定相關法律,平衡技術進步與民主價值的維護。